2021年上半年教科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教科室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2021年工作意见,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内涵发展的主基调,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创新科研模式,全力抓好高效课堂深化、素质教育创新、校本研修推进等工作。不断深化实践问题研究,推动品牌特色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决策、教育教学实践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成为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做好苏式教学和苏式课堂的研究工作,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规范教研活动。
2.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提高教研成效,丰富教研成果。
3.进一步推进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工作。
4.深入苏州市规划课题《小学楹联文化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研究工作,并完成中期成果验收工作。
5.加强聚焦教育微观领域的校本研究制度建设,探索校本教研新方法,提高教研成效,丰富教研成果。
三、主要措施
一、以“苏式教学”为基础,促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1.继续开展“苏式教学”研究。“苏式教学”是在苏州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教育教学理念,是苏州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教学形态和课堂样式,具有典型的苏州风格和苏式特色,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在苏州的集中体现,也是苏州教育现代化在教学领域的最大亮点。
“苏式教学”是未来苏州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苏州教育现代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展“苏式教学”与“苏式课堂”的实践和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我市中小学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大力开展“苏式教学”与“苏式课堂”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我市特点,努力探索具有我市地方特色、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课堂模式。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在树立和落实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深化课堂与人意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加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内涵发展水平和育人质量。
3.提升课堂教学理念。加强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引领教师认真研究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教育,研究核心素养视野下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使教师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认知活动,又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获得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认识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在“苏式课堂”理念下构建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中,潜心研究教法、学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共同成长,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命的张力。
4.落实“大科研”思路。要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理论研究,努力把教育科研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结合起来,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面向一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活动。
5. 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给教师的教学打分、做一个好或不好的判断,而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诊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原生态的研究,即研究课堂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的使用等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研究教师本人如何从这些描述信息中获得自我直观,进行自我反思,同时评价人也可根据这些描述与教师讨论其教学行为,从而改进教学。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及其价值取向;二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要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证研究,积累对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客观准确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探讨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框架,对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二、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助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加大教科研的力度,切实做到以课题研究促课程改革,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课改实践,并真正利用研究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增强教科研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本学期学校对苏州市规划课题《小学楹联文化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开始进一步深入研究,着力让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完成中期成果验收工作。科室要继续规范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做好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在研究的课题的管理工作,认真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做好课题研究过程性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收集研究方法类资料包括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课堂观察表等;收集研究活动类资料,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和形式等;收集重要阶段性文本资料,包括课题立项通知、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等。重视苏州市规划课题《小学楹联文化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研究工作,积累阶段性研究成果,反思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积累研究成果,力争让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再结枝头。
3. 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使教师业务日益精进
1、深化校本培训,注重研训一体。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实施的助推器,是校本培训的落脚点,是培养学习型组织的催化剂,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能资源,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长点。因此,要注重教育科研理论学习探索,围绕“科教兴市”战略,坚持科研先行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力争对一些教育发展问题作长远的、全局性的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倡导研究解决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强调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注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研究对接,与教导处联手开展教研课、沙龙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发现典型,借鉴共享,树立标兵,辐射带动,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以名师的引领、示范和与青年教师的良性互动等为载体,进一步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校本培训。
2、注重教师培养,挖掘教师潜能。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师内容的变革中,还是在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改革中,教师都是中心环节。在校本培训中,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使广大教师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要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等教科研活动,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的转变。促使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更具有开拓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自觉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青年教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更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的培养,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并注意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选派教师参加由市教育局教科室牵头组织的学科培训。与此同时,还大力提倡教师个人研究,微型课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疑难问题开展实践研究、行动研究。通过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调查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推进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本学期,教科室将继续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昆山市学科系列研讨活动、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教学论文、案例评选等。
二月份
1.制订学校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校本培训计划。
2.开学教师教科研工作布置。
3.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参加教学设计评比。
4.组织参加“基于全面质量的义务教育一体化区域实践”优秀典型案例及论文评选活动。
三月份
1.开展课题实验研讨活动。围绕教师个人课题,开展课题讨论。
2.组织撰写论文,参加论文评比和投送发表。
3.组织参加“江南杯”楹联征集活动。
四月份
1.进行课题《小学楹联文化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中期成果汇编、归纳总结。
2.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各类教科研培训、学习活动。
3.组织教师参加征文活动,论文投稿发表。
五月份
1.开展课题《小学楹联文化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中期成果汇报活动。
2.编辑校刊《朝阳教育》。
3.开展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
六月份
1.撰写本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2. 完成综合考评教科研工作和校本培训工作资料整理,迎接市教科室对我校这两方面工作的考核。
3. 组织撰写论文投送发表,参加征文活动。